麻醉科的发展始于1959年,由已故张重光主任开始,学习和开展麻醉工作。1961年医院建立麻醉组,隶属于外科管理。1978年,麻醉组正式改建为二级临床学科,开展了成人、小儿的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及针刺复合麻醉等工作。
麻醉科目前有75名医护人员,包含麻醉医师64人,麻醉护士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历者15名、硕士学历32名,10余人具有海外临床专科、访学或博士后训练经历。经过60多年发展,麻醉科在历届科主任张重光主任、高鲁勃主任、李锦成主任、赵洪伟主任、尹毅青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不断壮大,在临床工作、推荐赌博APP十大排行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麻醉科每年完成全院各类手术室内麻醉36000余例,手术室外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介入治疗等手术和检查的麻醉4000余例,并出色完成援疆援藏及抗击疫情各项任务。麻醉科自2012年建立术后恢复室,目前已有床位36张,全面满足了患者术后恢复的需要。2019年开设麻醉门诊,提供围术期宣教、评估等医疗服务。另外,麻醉科同时还承担着全院各科室各部门抢救插管工作,在急危重患者的急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麻醉科不断强化管理和提高自身临床业务能力,积极配合各手术科室的需求,与外科共同发展进步。在临床工作中,实现了全部手术间可视化气管内插管、麻醉深度监测等临床技术,开展了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心排量监测(FloTrac)、肌松监测、闭环靶控输注、输液加温等精准麻醉技术。特别是伴随加速康复外科(ERAS)及日间手术的兴起及发展,麻醉科积极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椎旁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胸部神经阻滞等多种神经阻滞技术,提高了患者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了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的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此外,麻醉科在困难气道处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胸科手术单肺管理、机器人手术麻醉、嗜铬细胞瘤手术、小儿及老年重症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等学科特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研方面,麻醉科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央保健部课题各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研及已完成局校级、院级及横向课题多项。在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及器官保护、癌痛的机制研究、麻醉对肿瘤转移复发及痛觉过敏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科室近5年发表各类学术文章50余篇,SCI收录30余篇。
教学方面,麻醉科是天津医科大学麻醉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单位,同时接收全国各地麻醉进修医师的学习和培养。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麻醉科与国际接轨,举办多次市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为肿瘤麻醉和镇痛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学术平台。近几年,我科多次派出以青年医生为主的医护人员到国外学习和交流,目前,科室有多名医生担任不同学术团体的职务,为扩大科室影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学科带头人尹毅青主任现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科麻醉分会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全国委员、北京肿瘤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科技专家等职务。
“安全、和谐、严谨、创新”是麻醉科文化建设的宗旨,科室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科室发展,创建良好的科室工作氛围。在星级服务评选中,麻醉科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的年度五星级科室。同时,麻醉科党员先锋岗率先垂范,在科室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麻醉科李锦成、马长青、王卫航、张凤文、郭冰、杨少勇、许奎斌、郭东勇等主任,在援疆援藏和抗击非典的特殊工作中,担当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受到多方的肯定和好评。
新时代、新风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将不断发展、完善、壮大,继续努力前行,围绕着推荐赌博APP十大排行改革发展的大局,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