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报告,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而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0%。国内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肺癌是一种在发病早期就可出现转移的恶性肿瘤。大约有3/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得到确诊时,病情已属相对晚期。此时,必须采用针对全身、兼顾局部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应扩展治疗思路,寻找传统方法之外的其它治疗手段。基于此认识,目前,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发展较快——已经有几种相关药物在临床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中一类药物就是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和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这是一类专门针对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化合物。由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疗药物是作用机制截然不同的药物,前者的治疗效果不受患者以前是否曾使用过化疗药物的影响。因此,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常被作为二线、三线甚至是四线药物使用。而化疗药物在二线使用时疗效往往已经下降。例如,最常使用的化疗药物泰索帝或培美曲赛(Alimta),其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只有9%。
Avastin是首个进入临床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它所针对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和减弱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进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在一项名为ECOG4599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采用泰素-卡铂方案(前面提到的被推荐的第三代化疗方案)加Avastin组与不加Avastin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4个月和4.5个月;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5个月和10.2个月。
由于该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因此泰素-卡铂加Avastin方案,被ECOG推荐为一线治疗非鳞癌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方案。之所以排除鳞癌,是因为鳞癌患者采用这一方案治疗后,其致命性出血这一不良反应发生率太高,达31%。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疗效良好的新药不断被推出。在日本进行的一项一期临床试验中,一种名为ZD6474的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达44.4%。一期临床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有效率还前所未有,因此很是振奋人心。在接下来进行的二期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ZD6474和Iressa交叉试验的方法,对经化疗失败的患者进行二线治疗,即让经ZD6474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接受Iressa治疗;让采用Iressa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接受ZD6474治疗。研究人员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这两种药物的效果。这一研究的前半部分(即两药交叉应用前)的结果已证实,在肿瘤进展时间(TTP)上,ZD6474明显超过后者(有统计学意义)。两药交叉应用后的结果,要待明年才能得出。预计采用Iressa治疗无效的患者,接受ZD6474治疗后可能还会有效;而采用ZD6474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接受Iressa治疗,可能对其中大部分人还是无效。因为,ZD6474是可进行多靶点同时阻断的药物,它可同时作用于EGFR和VEGF。而如前面所说,Iressa仅作用于EGFR。这就是多靶点同时阻断的好处。这也提示人们,新一代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是朝着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抑制多个癌症通路的方向前进的。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期,同时保证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肿瘤内科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化疗研究的深入,新的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将会越来越轻,因此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仍很重要。因此,今后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方向,将从目前的单纯化疗向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相结合转变。
|